中文名:張學思
別 名:張昉
國 籍:中國
民 族:漢族
出生地:遼寧沈陽
出生日期:1916年1月6日
逝世日期:1970年5月29日
職 業:軍人、參謀長、校長
畢業院校: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
信 仰:共產主義
主要成就: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
海軍副參謀長
父 親:張作霖
哥 哥:張學良
張學思(1916—1970),遼寧海城人。生于奉天(今沈陽)。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第四子,張學良將軍之弟。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、原海軍參謀長。
張學思曾任遼寧省政府主席、遼寧軍區司令員,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遼東辦事處主任等職,參加了創建鞏固南滿根據地的斗爭和四保臨江等戰役。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,任海軍參謀長,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、一級解放勛章。
人物生平
1928年入奉天同澤中學讀書。1931年初到北平入私立匯文中學學習。九一八事變后,參加抗日救亡活動。1933年3月參加反帝大同盟,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。 [1] 受黨組織派遣到廊坊東北軍六十七軍特務大隊做兵運工作。1933年9月經長兄張學良介紹入南京中央軍校第十期預備班學習。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后,被國民黨當局逮捕。不久獲釋繼續學習,1937年初畢業后到東北軍第五十三軍任見習排長、上尉參謀。受中共組織派遣,曾到上海、南京、武漢等地聯絡東北軍將領,為爭取釋放張學良進行活動。
1938年10月到延安,后入馬列學院學習。1939年9月起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直屬二隊(亦稱東北干部隊)隊長。1940年率隊到達晉察冀抗日根據地。后任冀中軍區司令部參謀處長。參加了冀中區1941年春季、秋季反“掃蕩”和1942年五一反“掃蕩”、威縣掌史村突圍戰。1943年起任冀中軍區副參謀長兼作戰科科長、晉察冀軍區參謀處長。1944年調任晉察冀軍區平西軍分區參謀長、副司令員兼參謀長。參與組織指揮了平西地區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。
抗日戰爭勝利后赴東北,任遼寧省政府主席、遼寧軍區司令員,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 [2] 兼遼東辦事處主任等職。參加了創建鞏固南滿根據地的斗爭和四保臨江等戰役。
1946年2月—1948年6月,任東北大學校長(此東北大學是共產黨于1946年在本溪創建的,1950年改名為東北師范大學)
1949年4月受命創建海軍學校,任安東海軍學校副校長。同年9月作為軍隊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。
新中國成立后,張學思任大連海軍學校副校長兼副政委。1953年被任命為海軍副參謀長。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。
1956年,為了培養更高層次的海軍將領,張學思被擬派往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留學,但蘇聯方面卻提出異議,說他是大軍閥張作霖的兒子,不同意接收他去留學。周恩來得知后,立即向蘇方提出:張學思在青年時代即背叛了家庭,追求進步,在白色恐怖中冒著生命危險,參加共產黨,為黨做了許多工作。他是在長期斗爭中鍛煉成長、經過考驗的優秀軍事干部,我們黨一直很重視對他的培養。經過周恩來說明,蘇聯同意了中方的決定。1958年,張學思畢業回國后任海軍第一副參謀長、參謀長。
“文革”中,林彪一伙以“莫須有”的罪名將張學思逮捕關押。
1970年,張學思病情惡化,當周恩來看到張學思的病情報告時,立刻批示:“要告訴醫院,設法進行搶救,如果他們力量不夠,可以請301或其他醫院一塊兒進行搶救。”周恩來的批示盡管以急件下達到醫院,盡管醫院領導和醫生及時進行會診并提出多種治療意見,但由于張學思被李作鵬一伙折磨得病情太重,再加上他們的抵制阻撓,還是于1970年6月29日含恨離開了人世。
張學思被迫害致死后,毛澤東、葉劍英指示要認真查清,以便正確處理,周恩來幾次指示要查清迫害張學思的問題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中央軍委和海軍黨委給張學思徹底平反昭雪,恢復名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