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元」源出
元(Yuán)姓源出有五:1、出自殷商元銑之后,世代相傳姓元。2、出自姬姓,為春秋時魏國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代畢萬之后,以地名為氏。3、出自拓跋姓,為鮮卑族的后代,至北魏孝文帝時下詔改姓為元氏。4、出自復姓紇骨氏、是云氏所改。5、出自玄姓,為北宋時為避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的父親圣祖趙玄朗名諱,改姓元氏。
得姓始祖
元銑。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賢人元銑,根據《姓氏五書》上的記載,商朝的帝乙廢太子棄要立受辛即紂王為帝位的繼承人,太史元銑據法極力反對,因此商代就已經有了元氏。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。由以上的分析看來,我國的元氏,雖然頭緒眾多,但仍可歸劃為兩大主流:一支為漢族的周文王之后,一支則為后來被漢族所同化的鮮卑族拓跋氏之后,他們的最初活動地區,都是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帶。這一點,從歷史上許多元姓名人的籍貫,也可以猜得佐證,譬如,唐代的大詩人元稹與名臣元結,就全是河南人。此支元氏奉元銑為元姓的得姓始祖。
拓跋珪(北魏道武帝)。據《魏書·官氏志》記載:“黃帝子昌意少子悃,受封北土,黃帝以土得王,北俗謂土為拓,謂后為跋,故以拓跋氏。后孝文帝改為元氏。自是拓跋降為庶姓。”另據《北史·魏本紀》、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上也有同樣的記載。由此可知,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歷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。鮮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,后為前秦苻堅所滅。淝水之戰后,拓跋珪(字涉珪)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國稱王,同年改國號為魏,史稱北魏。先建都平城(今山西省大同),后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。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,西至新疆東部,東至遼西,南至淮河、秦嶺為界。共歷17帝,171年。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為元姓的得姓始祖。
遷徙分布
元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。根據清代學者張澍著《姓氏五書》上說:“帝乙廢棄立受辛,太史元銑據法力爭,是商代即有元氏。”到周代的春秋戰國時期,魏國和衛國又分別出現兩支元姓;南北朝之際,改姓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三支以上。我國的元氏可歸劃為兩大主流:一支為漢族的周文王后,一支為后來被漢族所同化的鮮卑族拓跋氏之后,他們最初都是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帶活動。根據《風俗通》上說,起源于春秋時期,元本來是一地名,是魏武侯的公子元的邑,他的后代稱為元氏。這支元氏出現于距今2000年以前春秋的魏國,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代畢萬所建。當時的元氏邑,據考證就是今河北省的元氏縣。該地即是這支元氏的最初發源之地。還有一支元氏是少數民族的后裔,根據《魏書·高祖紀》的記載,這支元氏是鮮卑族的后代,在漢末的魏晉之后,我國南北分立,拓跋氏雄峙北方,建立了北魏王朝,傳到孝文帝時,崇尚漢族文化,于公元496年下詔改姓元氏,并且遷都到洛陽。元氏的最初發祥地,是在黃河域的河南、河北兩省一帶。望族居于河南郡,就是現在的河南洛陽市,此外,湖南、江西等地也有元姓家族的分布。